胃肠炎在中医中不可一概而论,药物建议在中医的辨证指导下购买使用,常用药物包括藿香正气散、大承气汤等。
1.寒凝肠腑。
(1)主症:脘腹猝痛,时作时止,腹胀雷鸣,冷汗出,恶寒,口淡无味,或呕吐清涎,小便清长,大便结或溏泻。
(2)治法:温中散寒,祛湿止痛。
(3)方药:良附丸加减,常用高良姜、香附、延胡索、白芷、桂枝、白芍、甘草等。外感寒湿,以藿香正气散加减。少腹拘急冷痛者用暖肝煎加减。
2.腑实内结。
(1)主症:脘腹阵痛,痛势急迫,胸脘痞满,拒按,口苦口黏,心烦嘈杂,呕吐嗳腐,吐后减轻,厌食,矢气臭秽,肛门灼热,大便不爽或急迫下利,小便短赤。
(2)治法:通腑泄热,消导和中。
(3)方药:大承气汤加减,常用厚朴、枳实、生大黄、芒硝等。湿热内阻者,用连朴饮加减。
3.气虚血瘀。
(1)主症:脘腹胀痛如针刺或刀割,连及两胁,或痛有定处,拒按,入夜痛甚,或呃逆、暖气频作,善叹息,嘈杂吞酸,饮食不化,痛引少腹,得暖气、矢气后减轻。
(2)治法:疏肝和胃健脾,通络止痛。
(3)方药:枳术丸合失笑散加减,常用炒白术、炒枳实、荷叶、蒲黄、五灵脂、党参、黄芪、陈皮、当归、丹参、檀香、砂仁等。
(4)加减:呃逆吞酸者加党参、干姜、吴茱萸、旋覆花、代赭石等。
4.中虚脏寒。
(1)主症:腹痛绵绵,时作时止,喜热恶寒,痛时喜按,饥饿及劳累后加重,神疲气短,怯寒肢冷,大便清薄。
(2)治法:温运脾阳,散寒止痛。
(3)方药:黄芪建中汤加减,常用黄芪、白芍、桂枝、炙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、饴糖等。
(4)加减:泛吐痰涎者,加陈皮、姜半夏、白术等;嘈杂反酸者,加煅瓦楞子、吴茱萸;内寒盛者,加附子理中汤。